首页 > 其他小说 > 致冯卿辞
    那一日,忽然接到你的消息,说是要见一见,心底瞬间就涌上了温暖,多少年的漂泊,从没有一个人,确切的说:一个女子。可以让此刻的自己这般的惦记……

    徜是多年以前,想是完全有可能的,今日,只是今日,在历经了许多的世事之后,忽然对于世间的点滴,似乎已然不再那么陌生和向往,然而你却不是这样的,是你给了改变的勇气和信心,由了这样的情愫,见一面忽然变得渴望,这却是自己也难想到的。

    终还是没见——缘于冯卿那般忙碌,心为之憾,不过还是安慰了你——这是真的,也在安慰着自己。

    这么多年来,其实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清花红柳绿,看不见春去春回,也看不见四季的变换,只是活在这自己营造的世界里,并没有多少人能懂,一般的凡夫俗子,又怎能洞察出久经喧嚣而又回归淡泊后的那份落寞和孤独?试问世间又有几人能懂——真正的能懂一个浪子内心的那份为寻梦而经历的失落?

    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耸听了危言,只是当我们来到这世间,真正能够称为朋友的少之又少,能够彼此心灵相犀,可以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可以跟得上你我的思维的脚步的朋友,真的需要我们毕生去寻求。

    人一生,可能获得过无数的金钱,也或者可以获得无数的物质满足,甚至于性……然而,终还是有人在燃烬生命之烛的时节回顾,其实这一生一无所有。一无所有?这就对了,亲情、友情、爱情,这三般情愫却是最终伴随你我终生的事情,亲情缘于一脉相承,而后两者归根结底,也只是朋友的情谊抑或者友情的升华罢。

    一直希望知道,因为平凡,所以就想弄个明白,你和我来到这个世间,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这些年感谢有文字的陪伴,在最为落寂最为百无聊奈的时候,我便展开信笺写下内心汹涌澎湃的点点滴滴,由此也收获了无数惊羡的目光,然而心从未为此而动过,那都是内心的落寞,读一读,吟一吟,终还是会一笑而过,真正的理想,还需要不断的求索,是的,求索,而这条路,甚至连个根基也不算有。

    只是在这个时候遇到冯卿,在印象里——淡淡的笑,沉沉的思,远远的观望就成了这般印象,若然要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又确实无从依托了。

    人与人的相知,其实也就只有两个载体:无非是声音和文字。而你的声音和文字,都是见过的了。不是陌生的那种——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感觉。

    依然记得冯卿对我说过,从字里行间和谈吐来看,其实是超越了年龄的界限了的,而关于你,何尝不是这样的感受和体会,然而在80年代的人之间,这种感受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并不愿意与他们交流,这或者可以说不是他们的错,只是你我的经历是相同年代的那群人里,所没有的。

    这么久以来,对于回家也是越来越陌生的感觉,当08年那个冬季应母亲的要求踏上回乡的路,却愈加的感到,其实故乡离我们是越来越远了,故乡的冬天依旧,故乡的雪依旧,故乡的冷,也依旧。然后故乡的那片绿却迟迟的没有来……守望着梦,终还是要踏上漂泊,寻找的,就是那一抹绿么?

    然而,父亲那日益擅抖的脚步却日今天心头最最的牵挂,然后母亲也老了,满头的华发啊直映得儿心如刀割,一旦对比今天漫无边际的流浪的路,黯然伤怀也总是将要落泪的感觉。我完全的相信冯卿一样面临着这样原感觉——其实这是一个时代的断层,新的一代尚在朦胧的蹒跚学步,然而,岁月已催上一代人华发丛生,由此我们便显得孤独,而由了孤独,对于我辈中人,友情和相知,就显得那般可珍可贵了。

    认识冯卿是一件美丽的事情,由了她的善良与聪慧,依然深深回忆,冯卿说“古人语女子无才便是德”,我却放声大笑,活在当今社会若依然信守旧时女子的信约,想必你自己也不会认同这个荒谬的观点的,然后是沉默,再后来可以听得见你微微起伏的心跳,这是一个怎样的女子呢?

    然而,冯卿,你终还是要寻找你的梦,在这个己丑的烟花三月,你带着微微笑的泪花,是去寻找,一段遗失的羁绊?抑或是一段尚未开始的情愫?

    冯卿,少女情怀,诗般多愁,其时北国正当雪季。路尚在冰凌间伸延,手握着南国的已然泛青的柳,踏上北国的梦,此去经年,何时归程?

    卿来了消息,再三的安慰不要伤怀,若然是真的不要伤怀,那你又做到了吗?其实,当我们尚还年轻,漂泊江湖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么多年也走过了无数个风景,也习惯了相逢与别离,面对真正的友谊,若非铁石心肠,又有几人,能够做到无动于衷呢?

    值此之际,借柳三变之语,慨我心感悟: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盼卿归来之际,双双擎浊酒,不醉不休!

    杨仕佼

    2009年3月4日于深圳

    (完)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