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谨言
    楼大帅死而复生的消息,第二天便登上了关北城各家报纸的头版头条。

    由于知情全部三缄其口,各家报社的记着编辑只得凭借自己的猜测撰写报道,各种说法纷纷出炉。

    这其中有贴近事实的,也有天马行空一看就是胡说八道的。例如“事先有通风报信”,这是比较靠谱的。或者“暗杀者内部有自己”,这也说得过去。最离谱的是,竟然有报纸上写,楼大帅之所以能够大难不死,逃过一劫,是因为遇到了传说中的“隐士高”!

    “这也未免太离谱了点。”李谨言放下报纸,果然哪个时代都不缺少八卦精神,这家刊登“隐士高说”的报纸,实很有八卦周刊的潜质,上面的报道基本没几篇靠谱的。比起其他报纸争相以报道国内外时事,政商军各界要为噱头,这份报纸上的每一篇报道都带着点类似于后世”娱乐新闻”的性质,关北城的销量还相当的不错。

    或许自己可以见见这份报纸的创办,李谨言靠椅背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浓郁的茶香,让他不由得舒了口气。

    虽然这份报纸不太靠谱,却架不住发行量大,忧国忧民的同时,老百姓总是喜欢看些八卦来娱乐一下自己。

    他完全可以娱乐报道里掺杂一些“私货”。例如某个商关北城外花一万块大洋投资建造了一家玻璃厂,一年不到,本钱赚回来不说,还额外赚了三千多块。

    谎言说了一百遍就可能成为真理,况且李三少并不打算说谎,他想说的是事实,只是加了点润色的事实。那些家里藏了大把金银铜钱的土财主,看到这样的报道会不动心吗?

    经过最初的尝试,李谨言明白了一个道理,想要创建一个工业王国,只凭他自己是根本做不到的,他需要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参与进来,先是关北,然后是北六省,紧接着将是整个华夏!

    现的华夏工业,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都是外资占了大头,例如关北城的化学工业,几乎快被日本垄断了。

    想要发展自己的民族工业,就要想办法不断壮大自己!

    北六省商会中的成员陆续被他说动,除了他出资一半的玻璃厂,另有几个商也打算关北城外建厂,主要制作火柴和蜡烛。

    李谨言野心勃勃的想要关北城外建造起一个轻工业区。

    工业区一旦形成规模,将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员,例如难民,关内的移民,退伍的军等。除此之外,工业区内修路,或者进行其他公共设施建设,也将为这些四处寻找生计的提供一份工作。只要有活干,有钱拿,能吃饱饭,就能避免很多社会问题。

    而且有了德国的贷款和机械,重工业也可以快速发展起来,北方拥有丰富的煤炭和铁矿资源,就算做不成华夏的鲁尔,至少五大湖还是行的吧?前提是,得把日本北方的势力排挤出去,哪怕不能把他们立刻赶出辽东,也要将他们的“生存”空间不断压缩,最好能一步步收回南满铁路,把这群矬子通通赶到海里喂鱼去!

    反正军工厂里已经弄出来坦克了,战舰又不能上岸,顶多被轰几炮,谁怕谁!

    如果可以,李谨言想先建一家内燃机厂,无论造拖拉机还是坦克,内燃机都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能不能找到技术员,德国会不会愿意卖给他们相关的机械设备。

    如今的华夏还相当闭塞,若想吸引大量的才和资金,舆论和消息传播至关重要。手里这份报纸将会成为他的试金石,若是可行的话,李谨言打算继续扩大这份报纸的发行量,几个发达的省份成立分社,逐渐覆盖到全国。不涉及政治,应该不会有哪方势力闲着没事来查--封的吧?

    其实最快也是最有效的办法是无线电广播,可惜的是,现的华夏,大部分地区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李谨言将自己的想法详细写了下来,仔细查看没有什么遗漏或是不妥的地方,打算等楼少帅从军营回来之后和他商量一下。

    随后李谨言找来哑叔,请他想办法查一查这家报纸办报的背景,看看其中是否有他的势力。

    哑叔点头。

    “还有,想知道关北城里具体有几家外国的报纸,包括他们出资的。”李谨言点了点桌上的报纸,其中有几份报道明显带着污蔑性质,虽然不可能对楼家造成实质性的影响,但也不得不防,他注定要和楼家绑一起,经过这么长时间,做事也不必再像之前一样束手束脚,“要一份具体的名单。”

    哑叔领命下去,对于李谨言的改变他是乐见其成。现的言少爷,总算是有了几分二老爷当年的手腕和风采了。

    李谨言刚安排好了这件事,丫头就来请他,“几位小姐姑爷都,夫请言少爷过去。”

    楼大帅没死的消息,除了楼夫,楼少帅和李谨言,其他的楼家并不知情。七位小姐和姑爷都是回来给楼大帅“奔丧”的,不承想楼大帅死而复生,当时七位小姐和楼家的姨太太们一起呆后院,听到消息全都傻了当场,随即喜极而泣。楼少帅和她们到底是同父异母,中间隔了一层,楼大帅则不同,是她们的亲爹!

    这当然不是说楼家小姐对楼少帅有什么意见,只是之常情罢了。

    毕竟一个是亲爹,一个是隔了一层的兄弟,当然是亲爹更亲一些。

    客厅里,几个姨太太和七个小姐围着楼夫说话,七个姑爷坐另一边。

    李谨言走进来时,敲二小姐说了个笑话,女眷们全都笑了,虽然二小姐,四小姐,七小姐都是三姨太生的,可楼家,二小姐明显比她的两个妹妹缘更好些。

    站门口,李谨言有些犹豫,他是该老实的去当妇女之友,还是该和楼家的姑爷们坐一起?好像哪边都不太合适。

    李三少正尴尬的时候,楼夫帮他解了围,“言儿来了,都到齐了,大家去饭厅吧。”

    一边说着,一边扶着丫头站起身,坐她一旁的四小姐立刻搀扶住了她的另一边胳膊,楼夫却笑着朝李谨言招呼道:“快过来,一会吃饭的时候坐旁边。”

    楼家的的姨太太们和六小姐七小姐早知楼夫对李谨言的看重,其他的小姐和姑爷倒是略显诧异,四小姐低下头,眼神一闪,再抬头已是满脸笑容,“谨言可是不得了,公公都说,咱们楼家是捧了尊金娃娃回来。”

    楼夫没接话,房间里的其他也没都没说话,倒是李谨言呵呵笑了两声,“不敢当,就是小聪敏,运气好罢了。”

    楼夫笑道:“可不就是运气好?咱们楼家都是福星高照。”

    饭厅里摆了两张圆桌,八菜一汤,都是应季的菜式,再加上一份楼夫每餐必须的酸萝卜,众倒也吃得胃口大开。

    李谨言坐楼夫身边,座的都是楼家的小姐和姑爷,反倒是三个姨太太另开了一桌,和以往楼家用餐的规矩不同,却没提出异议。

    饭后,楼夫又拉着李谨言和众说了一会话,就显得有些乏了、四位小姐和姨太太一起回房,二小姐,四小姐和七小姐也凑到一起去说体己话,七位姑爷自然也被打发出去,楼夫却单单留下李谨言,众离去时看向他的目光,让李谨言浑身不自。他这是明摆着被羡慕嫉妒恨啊。

    “娘,有话要和说?”

    “也没什么话。”楼夫揉了揉额际,“只是机会难得,得让他们知道些深浅。”

    “不太明白。”

    “不明白?”楼夫闭着眼睛,缓缓勾起了嘴角,“真不明白还是装不明白?不明白的话,能和四丫头说那样的话?”

    李谨言沉默了,不管四小姐是有意还是无意,当着众的面说出那样的话的确不太得体,还带着点调笑的意味。

    “这样的事以后肯定还会遇到。”楼夫睁开眼,“当年进楼家的头几年,也未必比的处境好。记得和说过的忍字吗?”

    “记得。”

    “当忍则忍,但有的时候,例如今天,就不能忍也不该忍。”楼夫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她们是楼家的小姐,夫家要靠娘家撑腰,可出了家门就是外姓。她们的夫家要靠着楼家,也帮着楼家,这就是姻亲。”

    李谨言听得头大,这些七绕八绕的事情,他当真不擅长。

    “知道不喜欢听这些。”楼夫掐了一下李谨言的脸,“也不想难为,可楼家早晚是要交给和逍儿的,现难为些,总比以后手忙脚乱却摸不着头绪要好。”

    “娘,知道了。”

    “知道就好。”楼夫点点头,“听丫头说的农场里还种了西瓜?等着熟了给送几个来。”

    “好。”李谨言笑道:“除了西瓜,还有香瓜,西瓜还要等段时间,香瓜倒是熟了,等会就去农场,晚上回来给您拉一车!咱吃一个甜嘴,摔一个听响!”

    楼夫被逗笑了,连拍了李谨言几下,不过瘾又掐了两把。李谨言一边呲牙,一边想着这可真是痛并快乐着。痛的是自己,快乐的是楼夫,这也算是另类的彩衣娱亲吧?

    李谨言去农场主要是为了罐头厂和家化厂原料的问题。

    前些天罐头厂的冯经理就和他说,做罐头的原料有些供应不上。家化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这的确不是农场的责任,而是之前购买的成猪大多已经屠宰,养殖的黑猪最快也要几个月后才能出栏。

    “唯一的办法就是再去收购成猪,不过这样一来,成本就增加了。”负责养殖场的是个退伍老兵,战场上丢了一条胳膊,大名刘有才,外号叫刘疙瘩,叫他外号的比叫他大名的多,长此以往,家问他名字,他干脆就说自己叫刘疙瘩。

    他是满洲里战场上受的伤,退伍后到农场里工作。李谨言见他脑筋不错,还私塾里读了两年书,问了农场里的其他,了解了一些具体情况,便把刘疙瘩和另外两个老兵都提拔做了农场的管事。刘疙瘩主管养殖,另外两个老兵分管种植。这些老兵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干活的按照十几个一组的分班,干活的时候也分片区,哪个班的活做得好做得很快,就能得到一定的奖励,有时是奖金,有时是一些粮食和肉。那些农场里干活的俄国也参与到了竞争之中,十次里倒是有三四次是他们赢得胜利。

    被老毛子赢了,这些老兵自然不服气,干活更是卖力,再加上一台拖拉机,不到两个月时间,便将李谨言买下的几千亩土地开垦出一大半,连被请到农场做“技术指导”的老农都竖大拇指:“这些可都是干活的好把式!尤其是那些老毛子,两个就能顶得上一头牛!”

    李谨言不得不感叹,劳动民的智慧才是真正无穷的!征求几个管事的意见之后,针对奖励出台了具体的规则,前三名都有钱拿,于是乎,农场里的工作热情更高,颇有将土地开垦到底的气势。

    不过土地是死的,想怎么翻就怎么翻,猪却是活的,就算一天照五遍的喂,也不可能一夜跟吹气球似的长大出栏。

    况且,农场里养的都是黑毛猪,成长速度慢,个头也比不上后世的大白猪。和国外买猪的计划,再一次被李三少提上了行程。

    不过首先要解决的,还是两个厂子的原料问题。

    “只要成本不超过价格,就得保证罐头厂和家化厂的原料供应。”李谨言拍板,马上派去收猪,还叮嘱价格一定要公道,家若是不愿意卖,不许做强买强卖的事情。

    隔日,他便约见了英国商行的大班,和对方洽谈进口大白猪的事情。

    大班听说李三少有请,还以为是谈家化厂或者是罐头厂的生意,除了口红和香皂,罐头厂的午餐肉和牛肉罐头也让这些洋看到了商机。国外的罐头消耗量本就比华夏要高许多,广东那边的水果罐头大多是出口,就算是三四个的小作坊,一年也能赚不少。李谨言的罐头厂颇具规模,生产的罐头品质和数量都有保障,午餐肉更是现的独一份,不说美国洋行的约翰被婉拒了三次仍不死心,连英国和法国都找上了门。

    “只要吃过一次,就忘不掉那个味道。”一个生活关北城的英国侨民这样说道:“比起妻子煎的牛排,更喜欢午餐肉。”

    李谨言完全没有想到,这些生活关北城的洋,竟然成为了肉罐头的主要购买力量。一向高傲的约翰牛也会主动上门,摆出一张笑脸只为了让他签下订单。

    果然,无论国籍种族,商就是商,商永远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

    英国洋行的乔治见到李谨言,听到李谨言要和他购买的东西,诧异的问道:“李,不是开玩笑?”

    李谨言撇撇嘴,这反应和当初约翰听说他要买拖拉机时简直是一模一样。

    “没开玩笑,就是要买猪!”

    “猪?”

    “是的,英国猪。”

    乔治半晌才反应过来李谨言不是骂他,而是陈述他要购买的商品。

    ”不明白,为什么要买猪,而且还一次购买这么多。”

    “这个不重要吧?毕竟猪也不是战略物资。不可能送到战场上去杀敌。”李谨言耸了耸肩膀,开了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只想知道,贵洋行做不做这个生意,如果不做,可以去找其他的洋行,或许丹麦?听说他们那里的猪也很不错。”

    乔治考虑了一会,实事求是的说道:“李,必须实话告诉,这样的生意之前从没做过,不敢保证是否会接这笔订单。唯一能够向保证的是,会尽量让这笔生意达成,三天后,会给准确的消息。”

    “好的。”

    “另外,”乔治话题一转,“如果们能够做成这笔生意,李,还请考虑一下之前提过的罐头生意。”

    “放心,会的。”李谨言笑眯眯的说道:“生意做成了,们就是朋友,对待朋友,华夏一向是很大方的。”

    尤其是对待这些洋鬼子,更是要“大方”的宰啊!

    乔治满意的离开了,李谨言又约见了丹麦洋行的经理,对方听到李谨言要买猪,也是一脸的惊讶。

    买-枪-买炮买各种工业机械和原料都不稀奇,而这位竟然要买猪?!

    “不必惊讶,您也可以当想换换口味。”李谨言说道:“很想尝试一下丹麦猪的味道,看看和华夏猪有什么不同。”

    “不能马上给答复,三天后,可以吗?”

    “当然可以!”

    英国和丹麦都是守信的,三天后,李谨言得到了他们的答复,英国答应了,但订单的数量从五百头减少到了五十头,丹麦拒绝了,原因不明。

    下订单的时候,李谨言特地言明,这五十头猪里必须保证有二十头母猪,不能比这个数量更少了!乔治没有异议。作为回报,李谨言答应乔治,五十头大白猪运到后,会以八便士每罐的价格,向他出售五百罐午餐肉。

    这笔订单不大,利润却很可观。运回国内,完全可以卖到10-12便士一罐,甚至更高。乔治做生意十分谨慎,这批罐头算试一下水,以便于确定是否要扩大订单。

    这敲和李谨言的想法不谋而合。

    答应和这个英国佬做罐头生意,也只是让他们知道华夏有这种产品,真正大批量销售还要等到两年之后。那时这些英国佬连面包都要吃不上了,哪还有原料来做罐头?这也是为何斯帕姆小肥猪被美国大兵嫌弃到底,却让英法士兵当做珍馐美味看待的原因。

    不过斯帕姆小肥猪终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将是华夏午餐肉!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