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瑾就是陈浩然在这个时代的母亲,姓唐名烟瑾。

    听陈浩然便宜老爹说的话,大家伙才是开始入席。

    吃饭的时候,最少不了的就是谈论各家的子嗣如何的有出息,没出彩的子嗣这时候是最怕被提及。

    三叔是最能侃侃而谈的人,比陈浩然的爹都厉害,而且他最喜欢炫耀自己的儿子,这场饭局他也是第一个把话题聊开的人。

    “我家央儿最近是又问官府买了好多的地,现在忙碌的连人手都开始紧缺,大家如果家里面还有空闲的人手的话,可以到央儿那里去上工,自家人工钱肯定是要比外人要高哩。”三叔说话的时候,言语之间都流露着开心和骄傲。

    重农抑商从商鞅变法开始就已经成了各朝代统治的经济思想了。

    所以在三叔说自家儿子是务农以后就显得特别骄傲。

    大伯家的儿子就是从商的,虽说家里条件不错,还奔了小康,但是地位就没有三叔家儿子那么高。

    席间大伯说话也变得少了。

    陈浩然看的就不一样,他最是欣赏大伯家的儿子,经商最是需要脑子,更要看清时事才能让生意做得更红火。

    这也是他有事没事往大哥那跑的原因,大哥会告诉他很多事情。

    三叔继续的带动着气氛,拿起桌前的一杯黄酒一饮而尽,对陈浩然的便宜老爹说着话,“二哥,今天这么开心的日子里让你家浩然给大家赋诗一首助助兴。”

    像三叔这样的人,在现代的话最适合做婚庆司仪和主持。

    被弟弟点名了,便宜老爹看向陈浩然一个眼神暗示,在问他行不行。陈浩然接收到了便宜老爹的信息,回了个安心的眼神,一定不让老爹丢人。

    便宜老爹开始了,他自信的跟陈浩然说道:“儿啊,今天好日子。你就给大家作首诗让大家也跟着乐呵乐呵。”

    起身,润嗓,开口。陈浩然作诗的三步骤。

    作诗对陈浩然来说是信手拈来,张口就有,“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时代还没有苏轼什么事,所以陈浩然根本就不慌自己作的诗词会被人揭穿,自己就是原创。

    首先鼓掌的是便宜老爹,他永远都是陈浩然最忠实的观众,对他而言陈浩然就是他最值得的骄傲,“好诗好诗。”

    十岁就能作出这么精彩的诗词来,在座的各位长辈也是不无惊叹,只不过是没有陈浩然的便宜老爹表现的这么夸张而已。

    许久没开口的大伯听了陈浩然的诗以后,也是开了口,“浩然啊,你这诗作的着实精彩。以后长大了可以去参加科举考取一甲光宗耀祖。”

    陈浩然可没有想过什么参加科举考试,都已经考了那么多年的试,穿越了还得考试这也太奇葩了吧。

    “我这么牛批,去参加科举别人还玩啥啊,各位叔伯们。”

    这逼装的真是清新脱俗,但是陈浩然很喜欢。

    被陈浩然这么说的,长辈们面面相觑,都有点不好意思。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