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乾道无常诀
文 / 宫熵

辽东第三十九章 战前部署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

    公孙修找到敖立向他问计。

    敖立看着地形图,分析道:“我们有辽水这道天然屏障,可以好好利用。夏季多雨,辽水量大流速急,守住辽水则可抵挡司马村妇三个月。不过司马村妇还会勾结慕容部的草寇和高句丽的贼军,对辽东进行包夹,这两处敌军要多加留意。”

    公孙修点了点头,指着地图道:“大将军卑衍守辽水抵御西边的司马懿,杨祚带兵出北城防备莫护跋,可如此一来我们便没有多余的兵力与东边高句丽的军队交战,这该如何是好?”

    敖立又指了指地图上辽东南方的海域,道:“还要警惕司马村妇从海路偷袭带方和乐浪二郡,此二郡有失,襄平城则被四面包围,此战必败!”

    公孙修愁眉不展地看着地图,忧心忡忡道:“近日最扩充兵力,从带方和乐浪二郡强征了不少民兵,眼下此二郡的防守十分薄弱,可以说是不堪一击,海路这里当如何是好?”

    此时有士兵前来报信:“大公子、敖军师,燕王有请!”

    公孙渊将所有心腹召集起来,而妖儿站在最前方,显然他适才已经对公孙渊做了汇报。

    见众人到齐,公孙渊对妖儿说道:“妖儿说说你出使东吴的境况吧。”

    妖儿头一点,说道:“游说孙权的难度较大,他对于燕王曾经的不合作表示愤怒,不过幸好在我的多次劝说下,孙权愿意放下曾经的恩怨,接受燕国向东吴称臣,并派遣五千东吴水军支援燕国,眼下五千东吴水军正在城外。”

    “太好了!”公孙修激动地上前说道:“我正愁南面的海路无力防守,有这五千东吴水军在,南路可保无忧!”

    公孙渊附和道:“不错,妖儿此次功劳不小,当有赏。从今日起,你不再叫妖儿,恢复你的本名公孙尧,同时,这五千东吴水军由你统领,听从修儿的安排,做好防御工作。”

    公孙尧微微一笑,向公孙渊施礼称谢。

    公孙渊含笑道:“还有一件喜事要与诸位分享,韩龙从扶余国内亦为燕国找来五千援军,他遣人快马来襄平禀告,声称愿助本王防守襄平。”

    公孙修激动道:“扶余不久前大败高句丽,有了这支军队的助力,东面的高句丽军已无忧矣!父亲,天无绝人之路,此战我们也有了与司马懿一较高下的资本了!”

    司马懿初来幽州,顾不得享受毋丘俭为他提供的接风宴,很快便回到蓟县城外的临时魏军营内,与帐下将领商讨进军方略。

    毋丘俭身为幽州刺史,自然不能置身事外,他主动向司马懿请缨,愿领军协同作战,铲除公孙渊势力。

    “下官不才,愿为先锋!”毋丘俭向司马懿请命。

    司马懿摆了摆手,面无表情道:“仲恭可不必出战。”

    毋丘俭不解,道:“大将军领兵不过四万,仅凭这点兵力攻打辽东未免吃力,大将军为何不用我幽州的士兵?”

    司马懿道:“并非不用,只是无需出战罢了。放心,本将军会给你立功的机会。”

    无需出战便能立功?毋丘俭猜不透司马懿的想法,唯有默然不语。

    司马懿瞄了一眼毋丘俭,微微一笑,道:“仲恭所担忧的是本将军四万兵力不足,然而本将军原本仅打算征调三万士兵,在陛下的坚持下这才多带了一万。”

    毋丘俭吃惊道:“公孙渊虽是泛泛之辈,然大将军此举未免太过轻敌了。”

    “非是本将军轻敌,只是尾大不掉,所统领将士越多,越不利隐蔽行动,在此战中将耗时更久。”

    “带领的兵少虽易发动奇袭,可对攻城不利啊!”

    司马懿只是微笑,不做答复。

    后将军牛金替司马懿回复道:“仲恭不要忘了归顺的鲜卑慕容部落,莫护跋为表诚意,主动率领三万铁骑相助大将军。同时高句丽的高忧位居为讨好魏国,也统领一万士兵相助,如此一来仲恭还担忧兵力不足吗?”

    毋丘俭恍然大悟,点头称是。

    韩龙带着陆鹭来到燕王宫内求见公孙渊。

    公孙渊见到韩龙首先祝贺道:“恭喜韩公子找到挚爱,本王由衷为韩公子高兴!”

    韩龙施了一礼,道:“托燕王的福,内人得以顺利找到,同时有有幸请到了扶余的五千精锐助阵,为燕国添一份力量。”

    公孙渊面色大悦,笑吟吟地说道:“有劳韩公子,这五千对于大燕来说如虎添翼,定叫司马懿大败而归!哈哈哈!”

    韩龙神色凝重道:“恕在下直言,燕王当及早做好弃城的准备,襄平非久守之地。”

    公孙渊脸上笑意一滞,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随后又轻轻一笑,道:“韩公子所言甚是,本王会多做考虑的。”

    韩龙向公孙渊一拱手,道:“燕王是襄平百姓的希望,也希望燕王能以百姓为念,做出正确的决断。”

    “本王视百姓如至亲,自然不会抛弃,韩公子勿虑,以后也不必再提。”公孙渊冷冷地说道。

    韩龙在与公孙渊对话之时,陆鹭只是冷眼观察着公孙渊。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