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孩子太有本事也成了烦心事。

    郑氏让南雪往宴安堂跑一趟,等了一刻钟多,韩氏就过来了。

    便是晚上,韩氏打扮的也极其体面,头上的宝石簪子闪闪发光,在夜色映衬下整个人珠光宝气,还不显庸俗,这般打扮,很像一位世家夫人。

    韩氏规规矩矩地行了个礼,然后起身问道:“不知母亲叫儿媳过来所为何事。”

    郑氏对如今的韩氏算是比较满意的,这有小半年了,没折腾什么幺蛾子。

    她道:“老大可回来了?”

    韩氏点了点头,“才回来,吏部如今事务繁忙,大爷熬了数日,回来之后就去歇着了。”

    郑氏道:“他如今身居要职,你作为他娘子,该劝诫着爱惜身体,公事重要身体也重要。”

    韩氏心道,到底是不同的,从前顾见风在鸿胪寺,婆婆可没说过这些。

    她笑了笑,“大爷也是想争口气,儿媳会规劝着的。”

    郑氏让韩氏先坐下,“前几日殿试,见轩中了进士,正等着上头发话呢。而老大就在吏部,早先我跟他说使使劲,让见轩留在盛京,但如今不是什么好时节,还是别做这档子事了。”

    韩氏神色微动,却很快低下头,这副样子从郑氏的角度看,十分恭顺。

    “母亲说的是,我这就回去和大爷说。”韩氏又笑了笑,抬起头来道:“本也是看着是堂弟,血脉浓厚,才想着帮上一帮,不过母亲也是为了侯府。”

    郑氏满意长媳的懂事,她道:“如今朝中风气不好,你多劝老大谨言慎行。他在吏部,更要小心。”

    说实话,这些话本不用叮嘱,顾见风老实憨厚,几个儿子中,还是顾见海圆滑些。若顾见风有顾见海的一半,也不至于在鸿胪寺待上五六年。

    韩氏点头应下,然后才带着丫鬟回宴安堂。

    她没说假话,顾见风的确累的够呛,他深知这官职来之不易,所以越发地想做好。

    只是天资愚钝,对别人来说很简单的事,他都要许久才能弄明白。

    而让堂弟留在盛京,顾见风真没这个本事。

    韩氏有,她原想给家中去封信,谁知竟然不用了,这下还省事了。她给顾见风按了按肩膀,顾见风问她正院那边什么事,韩氏答道:“刚母亲叫我过去,说见轩的事不用让你费心了,她自有打算。”

    顾见风眉眼里是化不开的倦色,“为何,见轩年幼,这样的成绩只有下放一条路,去小县城做知县,熬几年再回来,这也太苦了。”

    顾见风心疼弟弟,可这条路还是许多考生求都求不来的。

    韩氏慢条斯理道:“许是心疼你辛苦,再说了,见轩今年才十七,就是进士出身了,这是多少人望尘莫及的,去下面历练两年也是好事,磨磨性子,才能为百姓做事。”

    顾见风也只能这样想了,“也是,他靠自己,也不比别人差。”

    夫妻俩人又说了一会儿话,顾见风耐不住困意,先睡下,韩氏却没心思睡了。

    这会儿,她陡然生出几分害怕来。

    她这些衣服首饰,还有箱子里的绫罗绸缎金银珠宝,可不像陆锦瑶那样,自己赚或是娘家给的。

    开始用着舒心,而今则是担心。

    若是婆婆发现顾见风这官职是靠秦王来的,会不会撕了她。

    但很快韩氏拍了拍胸口,若是日后秦王问鼎皇位,婆婆只会感激她。

    只是任命的圣旨下来,顾见轩没有下放到哪个县,而是进了督察院,做了正七品的都士。

    各地知县,也为正七品,可知县又怎么和督察院的官职比。

    得知这个消息顾见风一头雾水,而韩氏早已惊出一身冷汗,只说兴许是官员看见顾见轩的名字,以为和永宁侯府有关系,就卖了个好。

    顾见风觉得不对,若是如此,他怎么会一直在鸿胪寺。

    郑氏也奇怪呢,明明和长媳说了,怎么顾见轩还留在盛京,好事是好事,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可来不及深想,郑氏就听永宁侯身边的小厮宋招回禀,说大军不日班师回朝。

    自然不是所有人都回来,得留兵驻守西北。

    西北战事告捷,胡族节节败退,御朝占领高地,又是一个极佳的天然屏障。

    大军回朝数日,安庆帝打算犒赏三军。

    当兵的不似顾见山,得诏可以回京,那些人,几年都回不来一次。

    等天下太平,也能回家看看。

    春台消息灵敏,立刻把这消息告诉姜棠了,“大军如今还未到盛京,但也就三五日的功夫,兴许能更快,公子就能回来了。”

    从二月初到五月初,已经三个月了,姜棠只收到两封信,她倒是隔半个月就写封信。

    信中未曾催过,也知他忙,眼下可算回来了。

    春台看姜棠高兴,自己也高兴起来,他说道:“姑娘,这班师回朝,是和大军一同回来,公子恐怕不能过来看你了。”

    上回顾见山回来,先来的姜棠这儿,在姜家门口坐了许久,那会儿天还冷,如今已经五月份了,端午节都过了。

    时间过的可真快。

    姜棠道:“那大军回来,百姓在城门口迎接,我可以去吗?”

    春台:“这自然行了,公子看见姑娘,定会十分高兴的。”

    得信时大军离盛京还有二百多里,两三日就能到。

    姜棠心道,那么多人去城门口迎着,她在人群中,顾见山怎么可能看得见她。

    大军班师回朝,在五月初七。

    因为御朝打了大胜仗,百姓比谁都高兴,全都去城门口等着大军回来。

    还有不少盛京人,家中有男人从军的,都不知家里男人能不能活着回来,一个个站在城门口翘首以盼。

    人太多了,多是一家老小都在这儿守着,还不光光人来了,各个手上都带了东西,有手腕挎着一篮子鸡蛋的,有提着还扑腾的鸡鸭的,有脖子上挂着葱和蒜的,姜棠根本抢不到靠近城门的地方。

    想见顾见山也得想着自己,人这么多,要是跌了一群人踩过去,命都得没了。

    姜棠便找了个远一点的地方,踮着脚看大军有没有进城门。

    等了许久,太阳打在身上,抬着头眼睛都睁不开,忽然,姜棠听很远的地方传来一阵欢呼,大军终于进城了。

    欢呼声夹杂着沉重的脚步声,声音越大,离得越近。

    整条街道,都有官兵把守,用挡着,省着有人突然跑出去。

    而百姓虽然挤着,但听官兵喊了几声“大军回朝,不许添乱”之后就全老实了,安安静静等着军队进城。

    又等了许久,姜棠才见为首的人骑着红棕色的骏马,大刀阔斧地坐在马背上,腰间佩剑,颈间系着条红巾,一身银甲,手拉着缰绳,目光还带着些许的杀气。

    是顾见山。

    姜棠紧紧盯着,他上次回来时脸上的伤已经不见了,可又添了一道。

    不知为何,她鼻子有点酸,心里也跟着酸酸胀胀的,像是心疼,又像守着的人终于回来终得相见的释,总之,五味杂陈。

    周围也有人哭了,不知是见到丈夫还是儿子,夹着哭腔喊了亲人的名字,便有人从偷偷回头看上一眼。

    有百姓想往将士手里塞东西,可是有官兵拦着,只能自己提着。见这副场景,姜棠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

    就在她以为顾见山会这样骑着马走过去的时候,他侧过头朝着她这边看了过来。

    刹那之间,四目相对。

    姜棠也不知这个方向看的是不是她,还是说只是往这边看了一眼,但那么一瞬间,顾见山轻轻点了一下头。

    等大军沿着街道进了玄武门,有安庆帝等着犒赏三军,然后再回京北军营。

    这些场景,百姓们是见不到了。

    姜棠等人少了之后才往回走,她心中好像突然燃起了一把火,不光为了顾见山,也为了这群保家卫国的儿郎。

    刘大嫂上午没出摊,拉着儿子去街上看大军回朝。

    在前头那个将军长得可真俊,剑眉星目,就是有点眼熟,她问儿子,“你看这将军像不像那个卖肉的小哥?”

    刘大郎仔细看了看,还揉了揉眼睛,“亲兄弟都没这么像的呀!”

    第97章 独自生活的第三十五天

    刘大嫂只见过卖肉的小哥几次, 刘大郎见的次数多,他叹道:“娘,你说真是同人不同命啊, 长得这么像,一个是将军, 一个却是卖肉的。”

    刘大郎也不是说卖肉不好,只是这差距也太大了, 让那个小哥来,都能以假乱真了。不过,他有好一阵没去买肉了, 都好几个月没见那小哥了。

    他姜姐姐,应该嫁给这样的人才是。

    刘大嫂赞同地点了点头, “谁说不是呢,这可是大英雄,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刘大嫂看过大军回朝, 又准备回去做生意了。

    他们老百姓受这些将士庇佑, 但都是过日子的,还是想着吃饱穿暖, 赚多银子。

    而另一边, 安庆帝再玄武门下迎接大军。

    军队整整齐齐,场面异常壮观。

    顾见山下马行礼,身后大军乌泱泱跪了一地,“臣不负皇上所托,率军拿下凉城。徐将军驻守西北, 臣领命回朝。”

    安庆帝把顾见山扶起来, “大家请起, 诸位是御朝的将士, 更是御朝的英雄,不必行此大礼。顾爱卿,你有劳了。”

    顾见山低着头道:“此乃为人臣之本分。”

    安庆帝拍了拍顾见山的肩膀,脸上多了几道笑纹,“多日行军,也劳累了,先回军营,京北军营已经备了好酒好菜,顾卿,你晚上进宫,朕有事相商。”

    顾见山应道:“臣遵旨。”

    这意思是先回军营,准许他歇半日,然后再进宫回话。

    顾见山带领大军回军营,一旁站着的大臣和皇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敢去和顾见山搭话,只能回宫。

    安庆帝对顾见山的重视非比寻常,这让许多人心慌意乱不知所措。

    更在此时,体会到皇权的力量,只要安庆帝一声令下,这些人就会用剑的利刃对准他们,一呼百应。

    而顾见山是安庆帝手里的一把刀,这样的刀,磨得愈加锋利了,才会传给下一任皇帝。这么士兵,有三万,五万?整整齐齐站着,说去哪儿就去哪儿,军令如山。

    赵耀心里多了几分沉重,这把刀若是在他手里,他还未见得敢用。

    可就算现在不敢,以后也敢的,永宁侯府,他志在必得。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