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大典回到云南的胡明华深知这个时期最好是闷声不作为,否则国民政府说不得就腾出手来收拾自己了。.所以,胡明华连规模大点的兵力都不敢乱动,以免引起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秘密调查组(军统前身)的注意,埋首建设地方,似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样子。

    由于资金、政策和劳动力都十分充足,又有红警基地这一作弊神器的帮助,虽有滇东混战的影响,但云南释西康南部四县及攀枝花的基础建设仍是进展迅速。尤其是攀枝花市,攀枝花市是胡明华刚开始建的新市,胡明华占了西康四县后,熟知后世的钢城攀枝花的就在这四县偏南的地方,胡明华就开始开发此地,更何况胡明华的红警基地位于的华坪据此不远,为了保证这一地区的安全,胡明华特地部署了一个独立旅5700多人的兵力及一个1万人的建设兵团,非常之时建设兵团也能发挥些实力。到29年底,原来还是什么都没有的偏僻地区,就发展成为被丽(丽江)攀(攀枝花)公路、攀昆公路纵贯全境,交通十分便利的地区。随着水电俱通,生活逐渐方便,涌入的居民已近十万,而在此工作的劳动力更是高达每日5万余人次。因此,攀枝花市得以将原本估计需要两三年时间的建设前准备只花一年时间多就完成了,并开始进行煤矿、铁矿、电厂、水泥厂等基础项目建设。

    云南省在这段时间以来都在大兴土木,最明显的就是大肆兴建的公路有如蜘蛛网般,四通八达。各项基础工业在胡明华的红警基地的协助下也逐步建立起来了,虽然产能甚序仍没有投产,但是大体的框架已经成功搭建了起来,真正的大踏步飞速发展指日可待。

    其后的一年来胡明华也是忙得双脚不着地,他没有再和以前般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因为这样很难清楚实际和具体的情况。胡明华不仅是在云南释攀枝花市境内东奔西跑,尽管每一天都是忙忙碌碌,但是只要看着自己的地盘日渐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改善,胡明华深感即便再疲惫不堪也是值得的。

    胡明华治下的人们虽然见不到战争的影,但是依然能闻到弥漫在神州大地的硝烟味道。

    西山祭奠后,南京国民政府再度发表宣言,以示北伐告竣,军政时期结束,此后,将以建设新国家为任务。据《中国国民党大事典》记载,北伐刚结束时,国民政府管辖军队约二百二十余万人,每年的军费开支高达七点二亿元法币,当时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只有四亿元法币。因此,裁军成了当时的首要任务。

    1928年8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第二届五中全会,就提高中央集权和重新编遣军队展开讨论。此前,阎锡山、李宗仁多次表示服从中央安排,冯玉祥在接受《大公报》记者采访时,甚至说出了自己披肝沥胆,支持裁军,接受编制的言论。可是,会议一开始,在座的,只有冯玉祥和李宗仁,不见阎锡山的身影。

    会前,阎锡山曾给蒋介石发来电报,说他父亲病了,要稍晚才能赶到南京。其实,这是阎锡山惯用的托辞。他跟手下人说,现在不能去,去了,站在蒋的一方,冯、李有意见,站在冯、李一方,蒋肯定有成见。等他们之间什么问题先摊牌了,再去,事情就好办了。此后的事实,的确验证了阎锡山的判断。

    在这次国民党五中全会上,蒋介石抛出了取消地方政治分会的议案,立即遭到了冯玉祥和李宗仁的极力反对。在当时,政治分会是非常特殊的一个政治体制,用李宗仁的话,是叫“非驴非马”的机构。它处于中央之下,各省之上,权力相当大,掌控着党政军包括地方官吏的任免,其实就是一个独立王国。

    在西山祭奠时,蒋介石便以孙中山先生继承人的身份自居,处处故意显示出与众不同;接着,又率先提出裁军计划,呼吁其他地方势力积极响应国民党中央的号召;这下子,又提出取消地方政治分会…明眼人都知道,对于地方势力来说,地盘就是基础,军队就是保障,政治分会就是执控局面的统治手段。

    蒋介石取消政治分会,就等于剥掉了地方势力保持独立的外衣,如果裁军再获得成功,那么,就相当于解除了地方兵权。蒋介石的目的,就是赤luoluo的削藩,削平群雄,独掌天下。由于冯玉祥、李宗仁的反对,蒋介石的第一步棋并没有达到目的。既然棋盘已经展开了,蒋介石接下来又会走出哪几步棋呢?

    1928年12月,国民党第二届五中全会召开,四大集团军司令各个身居要职,推举蒋介石为国民政府主席,冯玉祥为军政部长,阎锡山为内政部长,李宗仁为军事参议院院长。国民政府中央要求,所有领导人常驻南京,方便议事。阎锡山这才姗姗来迟。不过,他抵达南京不久,便乔装后绕道又回到山西太原。

    各个集团军总司令身居高位,这实际上是蒋介石的一个计谋,他采取了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让冯、阎、李与自己的部队分离开来,走的是毁巢离穴的一着。1929年1月5日,全国军事编遣会议召开,裁军计划正式提上日程,冯玉祥提出:就跟挑苹果一样,挑大个的,长得非常好的那些留下来。

    冯玉祥表示,必须保留精装,淘汰老弱,保留有功,淘汰无功。这一来,桂系就反唇相讥。反过来,冯玉祥装病了。阎锡山揣摩了蒋介石的意思提出,蒋系可以保留多一点兵力,其余几家应当不相上下。这个方案,既讨好了蒋,又不损害阎家晋系的利益,李的桂系更是求之不得,吃亏的只有冯的西北军。

    1月17日正式颁布《国民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时,大家这才从一己之见中突然醒悟,大权在握的蒋介石,非但没有吸纳任何一方的意见,反而进一步撤销了各集团军司令部,一切权力收归中央。按大纲所谓,阎锡山的第三集团军一下子变成了结束办事处,冯玉祥的第二集团军一下子被裁掉了七八个师。

    《国民编遣委员会进行程序大纲》正式颁布,阎锡山一下子是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他在会议上反对了冯玉祥的方案,深知已经得罪了冯玉祥,此时,他所能够想到的,就是如何设法绕过冯玉祥控制的山东、河南,安全地返回山西老巢。这一次的编遣会议,蒋介石当然是大赢家,桂系也没啥损失。

    1929年初,蒋就在湖南培植亲信,想夺取桂系控制的湖南地盘,桂系发觉后,立即向湖南增派军队,双方矛盾尖锐化。1929年3月26日,蒋指责桂系威胁中央,下令讨伐,亲率3个军指向武汉,暗地收买桂系将领阵前倒戈,很快把桂系在两湖的3个主力军搞垮;同时。也以收买离间手法,使桂系在冀东的4个军反水,几天功夫,桂系大败,第4集团军解体。硝烟弥漫。其后打着“护党救**”旗号的张发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也先后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统治地战争。然而这些人却都被蒋介石一个一个地击败。

    1930年。阎锡山联络反蒋失败地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组成反蒋同盟。并于5月中旬爆发与蒋军地战争。双方大战历时七月﹐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地军阀战争。

    为了增强实力,蒋介石命令各地方军阀势力出兵助战。得到蒋介石出兵助战地命令后。尽管初期蒋军处境不妙,但知道历史进程地胡明华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减少蒋介石猜忌地机会。立即出动一个师前往助战。当时长沙﹑济南先后被桂军和阎军占领﹐蒋军撤守鲁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区。大有节节退败之势。此时胡明华毅然出兵为蒋介石助战。这无疑是向蒋介石表忠心地举动。虽然对大局起不了决定性作用,但蒋介石还是非常满意胡明华地表现。为嘉许胡明华的表现,特给了胡明华一个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的名头。

    然而反蒋联盟内部各派军阀各怀鬼胎。相互间地协助和配合不够紧密。在蒋军地反攻下战局每况愈下。7月4日桂军退守广西﹐8月14日阎军放弃济南。冯玉祥地“八月攻势”也遭到失败。蒋军在两湖﹑津浦﹑陇海﹑平汉各战场取得全面胜利。

    持观望态度地张学良于9月18日通电拥蒋后。率东北军入关占领平﹑津﹑河北﹐反蒋联军迅速瓦解。11月4日阎﹑冯通电下野取消太原陆海空军总司令部﹐所属军队被张学良﹑蒋介石改编。

    此后,反蒋势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介石一决胜负地形式与实力。从1930年底开始。蒋介石便以重兵向**领导地红军和根据地发动进攻。

    外界是大战连连,但是胡明华的地盘却是一片平和安稳,利用这几年时间不余余力的发展,搭上20年代全球经济发展的末班车。

    尽管形势一片大好,但是胡明华依然不敢丝毫放松,不断完善着各行各业,增强实力,扩展和巩固市场。

    胡明华如此紧张,是因为他知道30年代即将迎来全球性的经济大萧条,如果不想尽一切办法增强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的话,那才刚刚发展起来的地方经济便有如泡沫一般,一碰即破。为此胡明华不断储备大量的资金,准备用于政府的宏观调控,尽量调节失衡的供给。

    .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