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来算去,府里竟然只有她和徐芝是嫡出女儿,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样的家族里,纳妾是规矩,开枝散叶、传宗接代嘛,家中人多力量大,也因为徐家三兄弟还未分家,子孙辈全部住在一起,老太爷和老夫人有孙儿承欢膝下,觉得心满意足,但是对主中馈的安氏和拿不到掌家权的二房范氏,在接下来的一旬里,徐琼常常可见两个妯娌拌嘴互掐,还有她们面和心不和的虚情假意,可以想见,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就不知会有多惨烈了。

    这个家,热闹是热闹,可是这么大一家子实在复杂,徐琼觉得自己一个晚辈若是有积极参与宅斗的决心动力,还不如多弄几个窑,想法子赚钱,囤积自己的小金库才是上策。

    宅斗那些用心算计的差使就留给别人吧。

    说到底,做人媳妇不容易,服侍公婆、服侍丈夫、生儿育女,主持中馈这项应该是轮不到荣氏了,还有要交好族人、应酬宾朋,这些都够荣氏好忙的了,应该也没有空来找一个小小嫡女的碴。

    荣氏要是心胸广大,妯娌相处自然难不倒她,但一贯独大的她要是来了这儿就得重新适应自己只是三房中的一房,心里恐怕真有一番需要调适的了。

    徐明珠休息了两日,老太爷和两个兄长怕他离京外放太久,就时势与朝廷风向态度和这些年京城人家的起起落落,好好向他说了一番,就怕他过两日前往詹事府投递任职文书时会摸不清里头的情况,闹笑话事小,得罪不该得罪的人就不好了。

    总而言之,唯有小心谨慎,稳重行事。

    徐明珠也听得仔细,隔天漱洗完毕就上街拜访故旧、置办官服,又是一阵好忙,再隔天,终于揣着任职文书去了詹事府。.

    投了任职文书,也见过左右手——少詹事和府丞与诸位同僚,受同僚的邀请去宴饮。

    出乎他意外的是,不只有詹事府的同僚,就连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的人都到齐了,这可是给足了他面子。

    席间,少詹事谢正问道:“敢问徐大人在朝中可是有认识的人?”

    谢正是京城本地人,少詹事一职可是使了大力才爬上来的,他的个性圆滑,比徐明珠的官阶低了一级,负责辅佐詹事。

    徐明珠初来乍到,对詹事府的事务还不熟悉,听谢正问起便老实地摇头,说自己头上并无可以傍靠的大树。

    谢正以为他谦虚客气,自罚一杯后就笑着说:“徐大人这是跟我们生分了,若是大人没有靠山,又何来吏部尚书尤定国大人在早朝向陛下递折奏请?”他可是肩负探口风的重责。

    “呃,什么?”徐明珠顿感疑惑。

    自己这詹事的位置竟然是横空一笔而来的,那位吏部尚书莫非是父亲走了门路?

    不可能,这不是父亲的行事风格,这位置攸关东宫太子诸事,也不是父亲和哥哥们可以说得上话的,那么,是谁给了他这个位置?

    谢正有心与徐明珠结交,宴饮过后还特意让自己家中的车夫送他回家,沿路上,徐明珠的脑袋晕乎乎的,即便到晚上歇下也没能找到一点脉络。

    徐府里,老太爷不管事,莳花遛鸟,最爱去茶楼听人讲段子,遇到志同道合的便能说个大半天,有时干脆夜不归宿;老夫人吃斋念佛,除了在佛堂供有观世音菩萨的佛像,从大相国寺求来的佛珠更不离手,二伯母知道老夫人喜欢打叶子牌,时不时便邀平常有来往的人家过府陪老夫人打牌;大伯母身为徐府当家主母,每天卯时便起,此时已经有丫头仆妇等着拿对牌、支领钱物,一整日可有得忙,腊月一过,因为是年下,更是忙得脚不沾地,嘴角还起了泡。.

    二伯母不像大伯母镇日忙于庶务、分不开身,一天里总有泰半时间伴在老夫人身边,有她在,徐琼与徐芝见面的机会自然也就比其他堂姊妹们多了许多,有时徐琼也有机会和二伯母搭上两句话,不过多是不着边际。

    徐琼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靠的就是缘分,若是磁场不合,无论如何凑合都讲不到一处。

    相较于对徐芳心的敷衍,老夫人倒是很待见徐琼。

    每每她去请安时,老夫人总会拉着她的手叨絮个没完,说她识礼有分寸,屋子里有什么新奇的点心或小物件就塞进她手里,这些举动看得其他庶姊妹们吃味不已,对于后来居上的她颇有怨言。

    尤其是大房的三小姐徐锦儿,徐琼还没回徐府之前,能坐上老夫人炕边左右的,除了二房的徐芝就是徐锦儿了,哪料得到徐琼一回来便抢了这个位置,难怪就算路上遇到,这位庶姊都会给她眼色看。

    徐琼并不打算理会徐锦儿,她都十六岁了,还好意思因为和两个孩子争夺一个炕头置气,按理说,她应该要烦恼操心的是自己的亲事还没有着落,赶紧去相看人家才是。

    其实,身为庶女的徐锦儿对这件事没有什么办法,她想要有一门好亲事就得讨嫡母的好,看嫡母对她上不上心,若是嫡母随便安排一个小门效的人家,她岂不是要哭死?想要几分能看的嫁妆就得看祖母是否愿意从指缝间漏出一些给她了,所以,她哪能不争、哪能不计较?

    徐琼沉淀下来细想,对于徐锦儿的处境生出几分同情,再见时便主动对她笑了笑,欢迎她到自己的院子去玩。

    她看见了徐锦儿脸上的惊讶。

    虽然徐琼从来不提母亲的事,却是挂在心底,面对着祖母也曾旁敲侧击着关于母亲的事情,却发现祖母绝口不提她对母亲的不喜,仿佛父亲的身边从来没有母亲这么一号人物似的。

    经过一段时日相处,徐琼也摸熟了老夫人的个性,老夫人一生富贵,对门第有着顽固的坚持,更何况两位伯母出身都不俗,母亲那样的商户女明摆着就矮人一等,更别说要讨婆婆欢喜了。

    就像嫡庶一样,老夫人分明不喜,却纵容丈夫和儿子们娶妻又纳妾,生下一堆庶孽,这又算什么?

    徐琼不由得替母亲难过了起来。

    事业无贵贱,却因为封建观念对士人的推崇,而将促进经济发展、使国家富强康乐、改善人民生活的商人贬成最末微、最卑贱的行业。

    都是主观作的祟。

    可是她也不能否认,靠着科举出仕的人家里,哪房的子孙做得大官,哪房子孙的腰杆子就比较硬,也说得上话,就连待遇都好上不止一丁点。

    就因为她有个三品官的爹,她院子里的吃食用度和衣着摆设都算得上是徐府的头一份。

    世间之事复杂如斯,人在其中游走要一本初心,何其不容易。

    第十三章公主府邀宴(2)

    初八这天,徐府来了张请帖。

    这个时间点实在不合适,谁家还有多余的心思办宴会?

    京里四季都有名目繁多的花宴、诗会,只是现在是腊月,家家户户要扫房、祭灶的,朝廷衙门商家要封印、写春联、办年货,直忙到除夕夜。一般来说,过年应该从喝腊八粥开始算起,官宦人家甚至还有拖到二月二龙抬头那天,年才算结束。

    至于邀宴,也得等大年初一初二过了才开始走访亲友、互相邀宴,这时间点怎么都不对啊。

    安氏琢磨不出究竟,满头雾水,只能暂时放到一边去,等丈夫晚上回来才又把帖子拿了出来。

    完全陌生的署名,用金片打造的帖子,好大的手笔啊。

    徐明知把金帖摊在桌案上,沉吟地看着署名和一个有着暗纹的特殊记号,一时半晌没个头绪,“元贞。万要儿……能用女子的名字署名发出邀帖,肯定不是普通人,放眼大创王朝,女子能尊贵到用自己名字的,除了有功于朝的女子,要不就是公主,而且还要受宠非常。”思及此,他将大手往腿上一拍,不敢置信地抓起帖子,激动道:“娘子、娘子,这是公主府的金帖啊!”

    “公主府?”遣退了帮她将长发梳到通透的丫鬟,安氏也站了起来。

(快捷键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

加入书架书签 | 推荐本书 | 打开书架 | 返回书页 | 返回书目